兴业县城隍湖村扣肉:曾名扬京城的“兴业味道”
在兴业的传统食谱中,有一道极品美味,这就是湖村扣肉。这道菜是因村得名,为清朝时期城隍镇湖村一名富商家里的厨师所研制,其味道要比一般扣肉鲜香、爽口。早在民国时期,湖村扣肉就已闻名远近。湖村扣肉曾名扬京城。据说,湖村的一名李姓军官每次回乡必吃湖村扣肉这道家乡菜。一次,他出差北京,专门请人制作了一批湖村扣肉带到北京,送给战友品尝,自此,这道“兴业味道”在京城落下了声名。
至今,湖村扣肉仍是兴业县最有名的美食之一,也是湖村人逢年过节必做的一道“家乡味”。制作秘诀:削皮、去腻,使用本地原醋腌制湖村扣肉的制作,跟玉林其他地方的扣肉制作大体相同:煮肉、炸肉、切肉、蒸制。只是它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工序,即削皮和去腻。削皮,是制作湖村扣肉的最基本工序。在煮好猪肉后,用菜刀将肉皮厚的地方进行削薄,使它的厚度跟其他地方一样。这个工序既需要眼力,也需要手力,还得有耐心。据说,把肉皮削得厚薄一致,可以在油炸的时候,使其炸出来的色泽深浅一致,更具颜值,同时咀嚼时口感更佳。“去腻”则是把猪肉本身的油腻去除。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就有言:“味要浓厚,不可油腻。浓厚者,取精多而糟粕去谓也。”意思是说,菜肴的味道要浓厚,但不要油腻。菜味浓厚,就是说要撷取精华而去掉糟粕。
湖村扣肉的这个制作步骤,与《随园食单》所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这道工序比较繁琐,在没进行水煮之前,先用刀刮一次肉皮,将其表面的油腻去除一次。接着用水煮上一次,然后再把肉块切细,再煮上两到三次,最大程度地去除猪肉的“腻气”。最后是用料,湖村扣肉腌制使用的配料是城隍本地生产的原醋(因当地人常用这种原醋浸泡辣椒,所以也叫辣椒醋)。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调味品,能调出不同的味型与气质。这款原醋本身就有一种浓郁的鲜香,用它来腌制扣肉,能使扣肉更香气、更软嫩,且气质更佳。兴于清朝,盛于民国湖村扣肉兴于清朝,盛于民国。它的兴起,跟城隍镇当年商业兴盛有关。城隍镇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隋朝时曾是县府所在地。在古代交通相当发达。从城隍的大江口起,可以乘竹伐、木船、小艇沿凤鸣江而下至贵县(今贵港市)香江出郁江到珠江。其境内有同济义渡、凤鸣渡、龙江庙牛角渡、冷水滩义渡四个渡口,故商业十分发达,曾是玉林的“四大圩镇”之一。
商业的兴盛,也带旺当地的餐饮业,各种美味佳肴层出不穷。湖村扣肉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据城隍镇历史文化传承挖掘小组组长钟模林说,湖村扣肉是清代时期湖村一名李姓富商家里的厨师创制的。据说,这名富商极喜美食,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品尝各种美味。一次,他在招待一名来自广东的朋友时,专门让厨师制作了一大碗扣肉。他本想借此在客人面前展示城隍独特的饮食文化,没想到那次的扣肉因厨师选用食材失当,非常肥腻,让他颇为扫兴,随口说了句:“好好的一道菜,却做得这样肥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名厨师可是当地餐饮界的风云人物,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指摘”?于是他暗暗使劲,决心制作一种鲜香爽口、味道绝佳的扣肉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斟酌和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了后来闻名远近的“湖村扣肉”。
据说,这名厨师用自己的新方法制出来的第一批扣肉就征服了富商的胃。富商于是让厨师制作了数百碗扣肉,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种扣肉的名声越传越响亮,成了当地响当当的一道名菜。因其是湖村的富商家的厨师创制的,所以人们将称之为“湖村扣肉”。据传,当时这名李姓富商家里的厨师制作湖村扣肉时,都是关起门来制作的,以防制作技艺外泄。所以湖村扣肉的制作技艺只在富商的后人中流传。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湖村扣肉的制作技艺才慢慢为人所知。如今,湖村扣肉已经成为城隍当地人逢年过节必做的菜肴,也是当地人待客的“高档菜肴”。湖村扣肉声名曾远播京城湖村扣肉之所以味道鲜美,除却独特的制作手法外,还跟其选材有关。
据介绍,制作湖村扣肉一般只使用城隍当地农户养殖的土猪,所以味道特别的香气。湖村扣肉的声名曾远播京城。据当地人说,新中国成立后,湖村曾走出过一名姓李的军官,这名军官对湖村扣肉这道家乡美味十分痴爱,每次回老家都要饱食一顿,回部队时还要带几碗回去。一次,他用湖村扣肉宴请了一名北京的朋友,这名朋友吃过后,称赞这是“人间一绝”。后来,其每次到广西,都要尝上一顿湖村扣肉。有一次,李姓军官到北京出差时,还专门让老家的厨师制作了一批湖村扣肉空运到北京,宴请北京的战友,战友赞湖村扣肉是“齿过留香的广西味道”。如今,湖村扣肉还成为了城隍当地的饭店吸引外地顾客的一大秘密“武器”。
湖村扣肉,是兴业传统食谱上一道历史悠久的风味名馔,它从清代一直盛行至今,喜爱者众,称得上是当地的一张靓丽的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