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旺鸭公汤,如今香飘博白
2025年10月,博白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十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松旺鸭公汤制作技艺”赫然在列,标志着这道承载着革命记忆与客家智慧的传统汤品,正式步入制度化保护与传承的新阶段。
一、源起革命岁月,一碗汤里的家国情怀
松旺鸭公汤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战争年代。位于桂东南革命老区核心地带的松旺镇,曾是西区地下党交通总站,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当地群众不仅承担着传递情报、支援前线的重任,更以无限的智慧与奉献精神,因地制宜创制了这道营养丰富的汤品,用于照料从前线退下的伤员。
当时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有限,革命群众便选用本地散养两年以上、体重约十斤的西洋老公鸭为主料。这种鸭肉质紧实,耐于炖煮,富含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再配以马子嶂的天然山泉水,以及就地取材的“清补凉”药材,如五指毛桃、枸杞、桂圆、党参等,有时佐以山药或莲藕增添口感。经过焯水去腥、武火急煮、文火慢炖近两小时的精心熬制,最终成就了一锅汤色清亮、鸭肉鲜甜软烂、药香与甘冽山泉完美融合的“生命之汤”。它不仅能有效补充体力,其清热降火、补肾益血、滋阴壮阳的保健功效,更为伤员的康复提供了宝贵的营养支持,被亲切地称为“革命汤”或“红色汤品”。这碗汤,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松旺老区人民与革命队伍鱼水情深、共克时艰的生动见证。
二、恪守古法匠心,一味传承中的技艺精髓
入选非遗的松旺鸭公汤,其核心价值在于代代相传的独特制作技艺,体现了客家人对食材的尊重与对工艺的恪守。
一是选材严苛,根植本土。技艺的灵魂首先在于对原材料的极致讲究。主料必须选用松旺本地散养超过两年、重量达十斤左右的西洋老公鸭,确保其肉质紧实、风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水源限定为马子嶂的优质山泉水,以其清冽甘甜提升汤品的纯净口感。药材配方则是融合了本地中草药智慧的“清补凉”组合,五指毛桃、枸杞、党参等相互配伍,达到“补而不燥”的平衡。这种对地道风物的依赖和运用,是其地域性特色的根本所在。
二是工艺独特,火候至臻。其制作流程严谨而富有匠心。主要步骤包括,第一步预处理:鸭肉斩块后,需经焯水处理,有效去除腥味,保持汤质清澈。第二步武火定味:将焯水后的鸭块与药材、山泉水一同下锅,先用武火(大火)猛攻,使汤汁迅速沸腾,锁住鸭肉的鲜味,并促使药材初释香气。第三步文火出醇:武火煮沸后,立即转为文火(小火)慢炖,历时约两小时。漫长的煨炖过程中,鸭肉的胶原蛋白、氨基酸与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融入汤中,彼此交融,形成汤品“鲜、甜、醇”的多层次风味,鸭肉达到酥烂而不散的状态。第四步食用讲究:成汤后,清澈的汤水可直接饮用,品味其原汁原味的清润甘醇;鸭肉则可蘸取生抽食用,咸鲜的酱香进一步激发鸭肉的本味,形成独特的地方吃法。
三是功效复合,食养同源。松旺鸭公汤完美诠释了“药食同源”的中华饮食哲学。它既是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又是一款具有明确滋补功能的药膳。其清热降火、补肾益血、滋阴壮阳乃至美容养颜的功效,使其在不同季节,尤其是秋冬进补时节,备受青睐,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三、承载文化基因,一缕飘香外的深远价值
松旺鸭公汤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一道菜肴的肯定,更是对其所承载的多重价值的认可。一是历史价值。它是桂东南革命历史的“活化石”,一碗汤里浓缩了战争年代的艰辛、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军民一家的深厚情谊,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二是文化价值。作为博白客家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体现了客家人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注重养生的生活理念以及尊古重传的家族观念。其制作技艺的传承,是客家文化血脉延续的微观缩影。三是社会价值。在当下,松旺鸭公汤已成为松旺镇乃至博白县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通过非遗认定,有助于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围绕鸭公汤形成的养殖、餐饮、旅游等产业链,如“美的酒店”等传承实践点的经营,有效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四是时代意义。其“红色基因”与“健康属性”的结合,符合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倡导健康生活的趋势。从过去的“伤员补给”到如今的“养生佳品”、“文旅招牌”,松旺鸭公汤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四、迈向保护新程,一份承诺下的未来展望
随着入选县级非遗名录,松旺鸭公汤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入了更加系统、规范的轨道。根据申报计划,未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系统性保护与档案建设。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库,全面记录工艺流程、传承谱系、口述历史等,实现技艺的可追溯、可研究、可传承。二是传承人培育与技艺传播。支持以朱锦波等为代表的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活动,鼓励“师徒结对”,并推动技艺进入职业院校课堂,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力量。三是品牌化推广与文旅融合。打造“松旺鸭公汤”地理标志品牌,开发标准化产品、预制菜及文创礼品。结合松旺镇的革命遗址资源,推出“红色食疗体验游”等文旅线路,让游客在品味美食中沉浸式感受地方文化。四是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经营。整合上游的老鸭生态养殖、中草药种植,下游的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松旺鸭公汤,这锅从革命烽火中走来,浸润着客家智慧,飘香了近百年的传统汤品,正以其独特的滋味和深厚的底蕴,书写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它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部可以品尝的历史,一份可以回味的情感,一个关于坚守、创新与文化自信的生动故事。在镇党委、政府重视、传承人努力与群众支持的多方合力下,松旺鸭公汤的香气,必将飘得更远,传承得更久。